走上富德樓四樓,樸純的裝修之中,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器、飾物,以為它是時下流行的文青小店,它又不全然是。因為GOD DAG的兩位女店長也賣Made in Hong Kong的衫,出發點只為將香港造衫的工業,承傳一點點。
TEXT : ERNUS
GOD DAG兩位主理人Loching和Channy,與近年冒起的文青小店店主無異,打扮舒適,談吐溫文,二人不時到日本歐洲小店市集,搜購特色小物,再帶回來出售。二人本來各有所好,Loching擅於編織藤器,Channy喜愛收集工藝品,Channy朋友知道她們都有興趣開店,就介紹她們相識,她們一拍即合,自覺同樣心急又捱得苦,於是決定一起開店,計劃書又被富德樓採納,GOD DAG就這樣誕生了。
開始製作自家服飾,源於Channy曾在一間本地歷史悠久的製衣公司當過實習,那間公司原本是本地航空公司制服供應商,質量有一定保證,可是近年航空公司不再找他們,嚴重影響老裁縫的生計。Channy說:「我們經常旅遊,覺得外國的東西好漂亮,但漸漸會想,為何不可以為香港做些事情?於是就萌生要製作服飾的念頭,而且一定要Made in Hong Kong,很自然就想到我實習過的公司。」
她們概嘆,老裁縫總是妄自菲薄,覺得時不與我,更叫後生女不要入行,她們聽到總不是味兒,更希望告訴師傅這門手藝的價值。Loching說:「嚴格來說我們沒接受過時裝設計訓練,有時想了一個點子,原來實際上不可行,或者揀的布料不適合做某些類型的衫,畫辦師傅會給我們很多寶貴的專業意見。」她們認為本地師傅最值得珍惜的地方,是他們願意以豐富知識協助兩位年輕女生:「我們常常有盲點,師傅一看就知道解決方法,這些是Made in Hong Kong的優點,質量也比較有保證。」可惜的是,因為行業息微,有些老師傅轉行到茶樓當侍應,人工竟然比當裁縫高。Channy說:「我跟他說你是生錯地方,如果在日本情況就不同。」
Channy希望透過自己創作的品牌,教育大眾不要胡亂買下質量不好的衣服。「我們當然也有迷失過,經歷過見到便宜就買、然後又後悔的階段,所以我們對GOD DAG品牌的目標,是希望在別人心目中,成為款式長青、有質素、之後幾年能重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