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生活如是,創作亦然。每個人難免有盲點,多個同好並肩前進,可互補不足、互相啟發。各有各精彩的香港畫家楊學德與黃進曦,上月參展Art Basel Hong Kong,被畫迷發現於 Gallery Exit (安全口)攤位,「一景兩畫」描繪各自眼中的「大風坳風采」,雙方近日還宣傳六月將首度合辦聯展。且聽倡議者進曦漫談箇中點滴。
TEXT & photo : Ko Cheung
photo : COURTESY OF 安全口畫廊與藝術家(展場及寫生部分 )
論年資(或年紀),阿德是進曦前輩,故聯展消息傳出,有畫迷提問:「聯展是否想提攜後輩?」但無架子的阿德早於Facebook表明並無此意,還自冀懶蟲少出門,反而進曦的戶外寫生經驗、畫量到架生都更專業。
進曦謙虛回應,「唔好咁講,難得夾到,輕鬆交流。」他憶述,大學已愛看阿德的漫畫如《錦繡藍田》等,2012年初相識,已想邀請對方一起戶外寫生。惟當年阿德長期宅在家作畫,擔心體能難應付行山節奏,先將想法擱置。等到近年,阿德開始擺脫「麻甩」畫風,轉型繪畫「都市」油畫,加上雙方愈見熟稔、創作觀也合拍,幾經協調終擬定出,前往約十個寫生景點,包括大潭、鶴咀、城門水塘和雙方未去過的蒲台島等,進行「共同取景,各自表述」的創作聯展。
「寫生者的取態各異,有人愛學術性研究、有人愛紀錄式探索。我和阿德都不偏好以『影相』態度(即高度像真)去捕捉景觀。」進曦解說,「我不是想畫出一個怡人風景,而是想用游牧式視點描畫『空間』的玩味,帶領觀者遊走於山水之中;阿德則偏愛觀察身邊的『人』或『動物』,及由兩者觸發的『情景』,以畫筆將之置入某些空間中,為單一畫面衍生故事性。另外,即使同處一地取景,我們在構圖、調色、擺位、理解,以至節奏上既不相同,又互不干預。
像ABHK展出的「大風坳」寫生畫,縱然是兩人同時同地取景自大潭水塘,可是進曦畫風如阿德形容「清新雋永」,筆下群山翠綠明媚,令觀者萌生深入山中的興致;反之,阿德的畫作卻暗沉如山雨欲來,叫人有感畫者心藏幽思。
展覽尚在籌備,未有成品可說明,只是進曦笑言阿德個性和想像跳脫,「試過我才下筆,他已起完稿跑開;或他明明畫碼頭,也會幻想多添隻海豹;或他行山見樹形奇特會不停讚嘆,周圍執樹枝送給家中鸚鵡⋯⋯這些好奇反應,提醒寫生已久的我:創作人就算回到同一地方,也不該厭倦與麻木,反要學習尋找新角度去觀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