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本欄讀者,請你明白。這裡每個月都用最市井最貼地甚至有點粗鄙的語氣講家具設計。除了我真的好粗鄙,查實背後有個崇高聖潔到寫出來都想打兩個冷震的原因:希望將家具設計帶入生活。領略到靚嘢,對生活有要求,方可瘋魔萬千少女,提高青年人內涵,改善社會風氣。
無論在茶餐廳食完豉椒鮮魷飯,還是跟朋友落街捉鯉魚王,都可以談論一張櫈有幾靚,點解靚……就跟你討論港姐是黃絲還是藍絲,iPhone 7究竟買啞面定令面一樣。設計、美學以至藝術要落地。如果藝術只是限於一小撮人用來附庸風雅突顯身分令自己高人一等,你藝埋我嗰份。
所以,真正有文化的地方,講設計講藝術不用煞有介事。藝術、美學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呼吸食飯瞓覺沖涼一樣。講半段未入正題,因為剛剛從瀨戶內海急行歸來。鄉下仔出城固之然失禮,鄉下仔去到文明世界的鄉下,原來更震撼。那種興奮過癮久久不能自持。無論你是對藝術、建築、設計有癮,或者純粹只是貪靚,瀨戶內海小島與田野之間都充滿「藝」力,多到足以射落海。我們還以為用好多錢起一幢外表好高科技,再添置些藝術品充撐場面;或者再舉辦多些藝術展(其實係拍賣會,或者新派投資展銷會),之後用繩縛住前來參觀的小學雞……這些舉動在瀨戶內海面前,不過是馬騮仔戴頂巴拿馬草帽。
以下內容不是遊記,或者甚麼瀨戶內海攻略(我不是旅遊達人,追唔切船搭錯車蕩失路多的是,食飯都是亂入碰運氣),只是一個喜歡設計/建築的尋常百姓,跟你分享瀨戶內海藝術祭的陽光汗水素麵,還有足以打動尋常百姓的藝術。
TEXT:祖慧 / PHOTO:老貓
落地設計 原始震撼
現在談藝術,很潮。你看現在那麼多巧立名目展覽,賣噱頭賣怪賣odd的藝術比比皆是,畢竟離地、小眾是一個好好用的身分。你看不懂你無感覺,因為你修為低、不懂藝術、沒有想像力。我是藝術家,就是孤高遺世獨立,你們這些蟻民即管朝拜我吧。不過藝術之於瀨戶內海,卻是與眾同樂。你不用讀過三兩個藝術學位,隨口說出一堆其實自己都不太明白的專有用語,都可以領略到瀨戶內海的「藝」力。
講貼地,無人貼地得過安藤忠雄吧,他在直島的地中美術館,直頭直入地心!安藤此舉當然不是自大,向難度挑戰。反而是謙卑地保存直島的山坡輪廓。同是安藤主理的李禹煥美術館、Benesse House Museum,西澤立衛設計的豐島美術館,全部都是現在最update的美術館設計模式:傳統美術館像個獨立於城市的夾萬,再大手引入藝術品。人、館以至藝術品可以完全分割。這批最update的美術館呢?無論建築與設計都做到與身處地方融為一體。就算你不是去看畫,去到現場,建築物的座向輪廓佈局,都會令你更真切感受到現場氣氛。美術館本身就是一個展品,甚至可以說,美術館將自己溶化在土地之上,跟海島上的陽光空氣土地兩忘煙水裡!
地中美術館將自己融入山丘,李禹煥美術館座向就接收海風,用招牌清水模牆勾勒出直島藍天。豐島美術館就透過人為的建築,令你從新發現大自然內一滴水一陣風一個回音都是藝術品。(當然,你是建築迷,仍然會愛死它全館沒有一條柱的設計。見到西澤立衛為美術館設計,索價12萬円的金屬漏斗櫈/茶几,真有衝動托著它去搭船。)這個重質不重量的美術館設計非常高明,因為你親身到過這些美術館,已經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體驗了。不用跟你數美術館面積多大、收藏量有幾多,肯定是全球限定只此一家。
我仍然記得在陽光普照的上午進入地中美術館,一出一入之間光線反差極大,直至在上天下地一片白的地下展館見到莫奈睡蓮那一刻,現場的氣氛令人好想大叫!(當然忍得住。)在地底用自然光、四邊牆壁磨成圓角,甚至地下的純白紙皮石都是經過特別打磨,磨走尖角……你在一個如此夢幻的地方面對一幅巨畫,陽光直透地心,光線又會不停變化,正好配合一系列睡蓮的主題。行兩步發現連美術館提供的拖鞋都跟地面紙皮石出奇地配搭,行路保持靜音,人有點飄飄然。這就是「藝」力、設計力!
美學設計 一地都係
不用煞有介事走入美術館,才感受到那種設計力的。人在小島,美學設計一地都係。坐渡輪到達每個小島時,碼頭已經用設計迎接遊客。就說直島的宮浦港碼頭「海の駅」,出自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的SANAA團隊。碼頭可以怎樣?現在的中環碼頭笨、重、不倫不類。如果中環碼頭結合新與舊,它就是抽取了新與舊最醜的精華。「海の駅」有齊售票處、候船室、辦公室、紀念品區與咖啡廳,但它就是輕盈飄逸,全玻璃通通透透,每條支柱都纖幼,金屬屋頂一樣薄。連帶公眾坐位的長櫈都是纖細帶型,靚到想買張返屋企。有人說碼頭貫徹SANAA輕盈飄逸通透的建築個性,整個建築像張紙漂浮在海邊。
除了公眾建設,走到人口只有200多人,用一個下晝就可以在島行一個圈的男木島,你會發現島上貼滿貓海報,那些海報有共同主題,都是將流浪貓絕育、剪耳、放回三部曲。印象中海報設計超過廿款,除了用不同畫風形容剪過的貓耳是櫻花耳、蝴蝶耳之外……很多海報絕對靚到想買返屋貼大廳。如果用對待動物的友善程度量度一個國家的文明,這個小島就又有設計又夠文明。
講到設計貼地、文明,不得不提瀨戶內海的家計劃。家計劃就是收購島上丟空的舊屋,再邀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來個空間大變身。計劃中最深層的意義,不是藝術家佔領舊屋就盡情鬼五馬六,反而是要他們請教當地公公婆婆,將本土風俗習慣重新表現出來!我們這批遊客,就拿著地圖像玩藝術amazing race一樣,在小島田野橫街窄巷穿插。這樣玩,整個島都是藝術館!表面上我們四出搜尋古怪屋,實際上路上遇到的人、貓、景色才是大收穫。如果沒有這個尋寶遊戲,你大概不會走到鄉間小路,見到整個山上種滿無花果口水直流,跟當地居民打招呼,迷路時有心日本遊客跟你一起上路。很多負責看管這批藝術古宅的,除了年輕學生,更有當地的歐吉桑歐巴桑。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藝術屋,有日本團隊「目」在小豆島土庄本町設計的迷宮。他們將舊煙仔舖、民居改裝再打通,一方面呈現日本真實家居生活面貌(發現廚房有葛根湯,識貨!)另一方面實現衣櫃變隨意門的原始慾望!大竹伸朗在直島本村將一間牙醫診所變成未世怪房子。直島宮ノ浦改裝浴場成為「I♥湯」,藝術何止親民?直頭可以赤裸相對。除了舊屋,其他小島的舊戲院、小學、寺院都可以披一件藝術外衣。
我們這些第三世界落後地區島民眼中,藝術是高深莫測,或者是身分象徵。在島與島之間,原來土壤蘊含豐富美學養分,育成的藝術好靚好玩又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