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前,交稿子後收到編輯老貓來電,提醒我欄目的定位並非產品推薦或品牌介紹,應該對時裝有一番個人主觀或客觀的見解,是以平衡一下書內的商業味;一言驚醒。時值開季,順理成章理應講講2011春夏之最:最新、最快、最潮等,但不,既然全城也在同步洗腦式叫大家買買買時,其實真的多我一個唔多;反而想來個reality check。
乸脷淪陷期
近期講過老屋遺與傳、網上購物和大中華購物潮等對全球時裝生態環境的影響,這期把焦點拉近,回歸本土。早陣子在Facebook留了一句呼籲同儕友輩"Shop good! Buy better! Spend wise!" ,旋即極速零秒收到兩個拇指"Like",一個來自時裝媒體好友露茜鶯,另一是Sidefame買手主帥Rachel,二人分別扮演行內不同範籌的推銷角色,都是時裝有心人。剛剛12月、1月是減價和新品打孖上一併夾攻你我錢包的淪陷期,購物慾鬼主意還真是此起彼落的甫現呢;話雖如此,其實也十分享受買和穿的過程,難免光顧進貢多少。可幸的是自己非因「便」而買,而是因「靚」、「正」而買,你知道現在哪有便宜東西?打個六五折還是數年前同等東西的正價不止。問題是慾望以外,作為shopper也會考慮其他,例如設計意念和繁許手工影響的零售價。What am I paying for? Am I getting what I paid for?
相信近年買開衫那一眾也經歷這情況:覺得眼前那件貨不錯,但望一望價錢牌「吓」了出來,立刻放返低,想想衣櫃中早兩季正價買落的料、裁、款也差無幾,何解今季價錢貴咁多......全文請參閱《Jet》3月號
text | 林鎧湛 (www.stylepo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