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 Nic Wong
Photo : Rraay Lai
本年初,巴士女車長葉蔚琳以一介女流之力,竟然發動罷駛,要求與九巴管理層對話,正視訴求,其後九巴先炒後轉軚,她與同為巴士車長的丈夫最終保住飯碗,近日更密鑼緊鼓地成立工會「月薪車長大聯盟」,今年暑假更出書紀錄是次工運,想不到事件仍有後續,只因她踏上抗爭這條路,決定繼續溫柔地抗爭下去。
不敢說葉蔚琳是否溫柔,但她總是帶著一份天真、童心。最初約她談談《逆權車長》的出書緣由,她卻提議帶我去元朗某餐廳,細說她很饞嘴,每次訪問都想帶記者一起去食好西。「吃到美味的食物就會很開心,但不用吃得貴,間中享受一下已足夠。」她那份人,就是這樣直接,而且很信別人,表明不太理會我來自甚麼媒體,就算當初與《100毛》份屬同公司的白卷出版社邀她寫書,她也不大清楚對方的背景就答應。如今她口述經過,由陌生寫手代筆寫書,她也沒所謂。「最重要是,能夠帶出我想說的東西,將事件紀錄下來!」
每日港聞何其多,巴士罷駛那一夜,恍如隔了好一陣子,卻其實只是幾個月前,還不夠半年。「這真是一段歷史,我覺得以往的工運與今次的抗爭不同,獲得市民大眾的支持及很大認同感,卻不像以往紮鐵工潮,對我們小市民來說,可能看完新聞就算。」
回想這次抗爭,其實所為何事?她指出當中的起點,從來沒有「加人工」三個字,只希望員工們擁有愉快的工作環境,以及感受到公司重視員工的生命。「第一,取消發放獎金的評核制度;第二,希望政府與九巴推行宣傳教育,盡可能減低司機和乘客的摩擦;第三,希望公司能夠讓低層車長,即是2004年後入職的車長,能夠有個發聲機會。
諷刺是,那個評核制度不適用於葉蔚琳與她的丈夫,所以她只是代人發聲,就算成功爭取,自己也無得益。「第一點很簡單,有些年輕司機為了每年總共$12,000的獎金,大病死頂都要返工,不敢請病假,否則就拿不到錢。」至於第二個訴求,她也明知官方加強宣傳,也很大機會避免不了司機與乘客的爭拗。「但我真的被乘客打過,讓我有更深入的體會,我只是打份工,為何要被人打?沒人知道宣傳有否作用,但公司應該要做些事來體諒及關注我們,至少返工都會開心一點吧。第三點看起來更是平常,設立公司上下溝通渠道,真奇怪九巴竟然一直沒做!(其實有做,但只是跟親公司的兩大工會造樣而已。)
事隔數月,她已經「成功爭取」其中兩點。「暫時我知道的,取消評核的成功率應該是99%;至於第二點,政府成立的獨立委員會,曾在聽證會說過,政府將在今年第三季正式推行宣傳教育,減低乘客與司機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我深感難得,在九巴的長久歷史之下,竟然能夠做到,真的談何容易。」吓,第三點呢?
我問她,如果命運能選擇,同樣爭取嗎?「當日我早知九巴的文化,我真的未必會做,我一直都沒想過。本來我只是不開心地向公司說了幾句,原來齋說都不行?我當時真的傻乎乎、很單純、很簡單。早知的話,沒理由以卵擊石,我不是個這麼蠢的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嗎?」她一時說自己傻乎乎,一時又說自己不是這麼蠢,認真有趣。「後來九巴的態度竟是這樣,我便開始憤怒,總之遇到任何危機或困難,為了『正義』兩個字,就不可以退下來。我不是不想退,而是不能退,只能拚到最後一刻。」
她真的是傻乎乎嘛?其實不然。她坦言出書還有另一個想法,竟然希望年輕人平心靜氣。「我之前不理世事,甚麼政黨、甚麼人等等,我一直沒上心。經過今次工運,慢慢思考為何社會變成這樣?你看看今次工運事件中,包括政府及不同政黨都有幫忙,如果社會可以放下一些對立點和矛盾,專心為基層市民謀福祉,效果有多好呢!」她不諱言,希望出書道出今次工運的致勝原因。「說來說去,就是要尊重任何人。我發現,無論政黨抑或傳媒,甚至特區政府,很多時候都是高高在上,有了道理之後,就沒有顧及別人的感受而一味狂罵。人與人之間很有趣,一進入那個狀態,無論道理再對,對方先聽不入耳。大前提是,有些事情是不可越界,否則可能會收不到科。別忘記,對方依然是老細,依然有個主導權,他有權用你、不用你,所以爭取時也要取得平衡,態度必先尊重別人,否則寸寸貢的話,最慘的,永遠都是我們。」
到底罷工又是否越了界?公開要求九巴回應,又有否過了火位?從結果來看,葉蔚琳卑微的三點訴求,如今落實了一大半,但九巴要解決問題,甚至解決(解僱)車長,也是輕而易舉。她坦言工運前後,除了一度被炒及留廠之外,一切都沒大改變。「早前我們成立工會暫時只得幾個人,但政府獨立委員會依然出信邀請我們,好像給我們一個姿態,示範如何聽取民意,所以公司也『被逼』地不會短期內搞我們吧。」那麼,長期呢?她笑說,其實兩夫妻多做十年、八年就退休了。「根據我的性格,我不會多想,否則每日開車都很辛苦。我不想給自己壓力,一切隨緣,要來的始終要來,最多就接受吧。」這條路走來不易,但是她卻堅持繼續走下去。■
《逆權車長》
作者:葉蔚琳
出版社:白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