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Nic Wong
很多人經常問我,這一部、那一部電影好不好看?「好看」或者「不好看」可以答得很簡單,但簡單兩極化又是否好事?近年有不少電影,觀影感受都是不好,每每看到有點尷尬、有點辛苦、有點沉悶,但看後引發思考,幾日來縈繞不斷,作出反思,這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康城影展最高殊榮「金棕櫚獎」得獎作品、瑞典導演Ruben Östlund執導《方寸見人心》(The Square)正是一例。這部電影的厲害之處,其實是它可拆成舞台劇的一幕幕故事,卻又連繫得到,而且幕幕諷刺,幾乎全個宇宙都被諷刺了。現在簡單說說幾個小故事,便可一窺全貌。
故事1:博物館館長Christian在街上見義勇為,結果卻被扒手「打荷包」。
這故事可說是整部電影的主幹,引發之後更多的種種問題:為何有人高呼救命,卻只有主角幫忙?主角幫忙時,也不是第一時間幫忙,但決定幫忙後,卻因為同情心而受損失……
同時,他因為失去銀包和手機,回到博物館辦公室後,黑人下屬自告奮勇幫手,用Find My iPhone來鎖定手機位置(平民區的住宅大樓),更提出向大樓內所有單位投遞威脅信,要求小偷到某便利店交還一切。
有趣是,黑人下屬臨場反口,不肯上門派信,館長又猶豫自己的名人身份,不想與平民區有關係,受害者也不是完全受到可憐,對嗎?
故事2:博物館正舉行《Square》藝術展,希望喚起人們對社會的關懷,但館長因被「打荷包」事件及一次「一夜情」事情影響,因此懶理《Square》宣傳方案,最終網絡宣傳的YouTube片段,竟然是炸死一名金髮白人小女孩的乞丐。
爭取網絡關注度時,往往想得到成效,是否完全不理會道德意義?藝術品與恐怖襲擊、膚色種族、貧富問題連結時,又是否藝術創作大於道德?
故事3:館長在博物館內進行公開訪談,現場觀眾突然不停怪叫及講粗口和侮辱性詞語,但全場無人阻止,更有人認為他是「妥瑞氏症患者」,應關顧病患者的感受云云。
幾乎沒人反對人人平等,但當人人追求大愛包容時,有小部分人的行為影響大部分人,背後卻是完全沒有達到任何目的意義,只是左膠式任意包容,令所有人受害,又是否真正的自由大愛?
故事4:博物館晚宴之上,一場行為藝術正在上演,假設大家身在森林,必須按照森林法則(人們愈驚,猛獸愈會襲擊),然後藝術家扮演的「大猩猩」一次次挑釁及冒犯在場嘉賓,大家卻低頭噤聲接近十分鐘,直至「大猩猩」肆意非禮女嘉賓,甚至企圖強姦對方,這時有人禁不住反抗,那些嘉賓才一擁而上……
這場與電影主要故事不大關切的橋段,作為整部電影的高潮,很奇怪為何晚宴內並無任何保安,一眾中產或以上階級的嘉賓毫無反抗的意慾,這是對中產階級的諷刺,也是對伸出援手的諷刺。當然,電影初段就出現了館長伸出援手後被打荷包的事件,到底我們身在其中,又應該如何反應?
更恐怖是,片中這一段藝術家模仿「大猩猩」的高潮故事,原來真有其事。當年俄國行為藝術家 Oleg Kulik曾因為扮演一條狗,並咬傷了參觀民眾,引起社會的軒然大波。這次電影裡藝術家的名字為Oleg,便是來自這位俄國藝術家。而飾演片中模仿大猩猩的行為藝術家,真人卻是專業「猿類模仿演員」Terry Notary,他就是《金剛》和《猿人爭霸戰》的猿人動作教練和特技指導,果真諷刺。
當然,片中還有更多更多對日常事情的大小諷刺,難以在此一一闡述。你說,這部《方寸見人心》是否觀影辛苦,卻又反思甚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