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香港最精采的舞台劇,《謊言》肯定是其中之一。緊湊而啜核的對白,引發連場笑聲,卻又不失深度,叫觀眾不忘思考謊言的本質。好戲不妨一演再演,首演一完,他們便決定要重演,於是今個月《謊言》就再登上舞台,這個由法國當紅劇作家Florian Zeller撰寫的成名作,上次錯過今次就不要再走寶。
Text : Ernus / Photo : Shek Po Kwan
《謊言》由潘燦良、蘇玉華、陳永泉、黃哲希四人主演,故事講述自命風流的Michael(潘飾)與好友Paul(陳飾)的太太Alice(蘇飾)發展了一段為期半年的婚外情,Michael自以為能以一連串荒謬的藉口來掩飾,Alice卻打算向丈夫自首,同時Paul亦向他傾訴懷疑Alice有外遇。四位主角不斷以謊言互相試探,好戲連場。劇中的Michael有一句格言,認為只要說謊是為別人好,就沒有問題,潘燦良笑笑說:「其實不止是我,其他角色也如此想,最後Mcihael反被這句話傷害了。他提出一些說謊的理論,但實際上一個人很難因為那些理論,就決定應不應該講大話,不能只用一個準則去衡量,通常講大話時每一秒都在想應不應該講,這是永恒的,而且也不會找到答案。」
黃哲希自言向來對謊言有既定想法,但此劇給她全新啟發和領悟。「我一直覺得說謊在道德上是原罪,怎說也不是好行為,特別是享受講大話來達到某些自私目的的人,就像劇中的Michael一樣。但原來一個人看通了某些事情,謊言也可以是生活、妥協的方法,甚至是用來保護自己及心愛的人。即使都是講大話,因由和深度都有所不同。」對蘇玉華來說,《謊言》給她的反思並非在於有沒有講,而是在背後的原因:「去判斷一個謊言應否存在的重要因素,正正是講大話的原因,有些的確無傷大雅,甚至是好事。」
《謊言》的其中一個特色,在於妙語連珠的對白,四個角色之間的對話幾乎沒間斷,沒空間給人細味思考,便已繼續連珠炮發,緊湊得連尾音都沒有,非常精采。潘燦良解釋之所以沒尾音,只因為導演李鎮州要求演員一字不漏地跟足劇本講:「很多戲劇導演都如此要求,好像是潘惠森,若劇本也是由他寫,多一粒字少一粒字整個流程就完全不同。我過往的習慣都是盡量跟足,即使我覺得不合理,他這樣寫我也會照讀,讀到好似專登這樣寫。」蘇玉華早前排杜國威的戲,也被要求如此嚴謹跟足劇本:「《謊言》是個很well structured的戲,我們四個演員坐低讀劇本,也花了一兩星期雕琢,決定了所有用詞就要跟足,這樣才製造出戲劇的那個節奏。」
《謊言》是潘燦良、蘇玉華連同劇場工作者張志偉成立的Project Roundabout首部作品,他們無意成立劇團,只為營造一個互相交流的平台,像迴旋處(Roundabout)一樣在出入口與不同單位合作。陳永泉當初決定參加《謊言》的演出,也是因為認同Project Roundabout的理念:「演藝學院早期畢業生對香港劇壇有點影響,但過了廿年,劇壇發展好像停滯不前,我認為我們可以做點事情,擦出一些火花來。近年我在學院教書,學生坦言在香港不常看到以演技為主的戲劇,有些師弟妹說《謊言》好看,我也很好奇他們覺得好看的地方是甚麼,希望他們思考,我自己又思考,相信此劇是香港戲劇發展一個里程碑,很有意思。」
首演一票難求,到重演時票房也十分理想,潘燦良認同喜劇在香港的確容易賣票,不過《謊言》在首演時不少觀眾還以為是正劇甚至懸疑劇。潘燦良說:「統計上喜劇的確好賣一點,我們無法避免這事實,但不代表我們只能做喜劇,關鍵是我們無論做甚麼類型的戲,有否抱著起初的理念。」他認為Project Roundabout也必須堅持相信的價值,甚至創造觀眾的路向,而不是永遠只討好同一群觀眾。蘇玉華補充道:「《謊言》受觀眾歡迎,不只因為它是喜劇,而是整個創作班底的認受性,我們第二、三年的劇目都不是喜劇,不會因為要賣座就做喜劇。當初我們選擇做《謊言》也不因為它是喜劇,而是因為它是出色的劇,觀眾離開劇院時有思考、有咀嚼、有東西帶得走。」■
INFO
日期:6月7日至24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票價:$400/$300/$200(星期二至四)/$430/$330/$230(星期五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