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 Nic Wong
本期讀書人:溫佐治,「程尋香港」八十後創辦人之一,經常帶領導賞團尋找昔日香港故事。平日醉心於中國歷史、文化及中文研究,亦喜歡收藏古物、園藝、飲食和書法,積極向大眾推廣香港歷史文化,例如醬料、香品、粵語等。
喜歡的作家?為甚麼?
蕭國健教授、高添強先生、鄧家宙博士、小思老師的作品都經常拜讀。首三位是研究香港歷史的權威,他們時有新論述,而且旁徵博引,往往能啟發讀者;小思老師是研究香港文學的專家,她的文字總滲發出對舊香港的情懷。
哪些書本對你影響至深?為甚麼?
辦文化導賞組織「程尋香港」,除了希望介紹古蹟在建築上的美,古蹟內發生過的文人事蹟,也是我們希望推廣的。當中的啟蒙,相信是小思老師的《香港文學散步》。在我讀初中的年代,尚未有太多介紹古蹟、地區、文學和歷史關係的書籍,這正是當時難得以此為題材的一本著作。
有令你一看再看的書嗎?
《香港東華三院百年史略》和《香港保良局百年史略》。這兩個歷史悠久的慈善組織,除了本身的歷史值得研究,更因由華人營辦,主要服務華人,了解它們的歷史,便是了解香港華人的歷史,更能知道殖民地政府管治華人的策略。
正在讀甚麼?
《一廬全集》,作者劉乃勛先生,是清末民初的名幕,替廣東不少軍政名人做「師爺」,公私文章、對聯詩詞,無一不能。身處大時代的他,有不少第一手見聞,能以第一身角度講述當時政局,補充史書未提之處,甚有可觀性。他對廣東在辛亥革命的貢獻,予以極高的評價:「廣東一小南強,不過因人成事,然非史堅如、倪映典、溫生財、七十二烈士,捐軀斷脰,前仆後繼,喚起國魂,亦不能使後起英雄,趨風氣以造時勢。」
下本想讀的書是甚麼?
早前遊台北,在世界書局買了《康南海手寫脫險經過》,康南海即是康有為,戊戌變法的領導人物,變法失敗後輾轉逃避慈禧太后追捕,後將變法前後的經歷輯錄。沒有印象在香港書店見過這本書,恰巧在今年「戊戌」年遇見這書,希望能夠對他有更多的認識。
對你來說,閱讀是甚麼的一回事?
第一,當然是吸收新知識,特別是遇上自己喜歡的課題,看那本書的時候,猶如與作者神交。第二,重溫過往所知的,資訊太多,記憶力又不好,遇上忘記的東西,最好當然是馬上找回相關的書來看。第三是啟發思考,「盡信書不如無書」不是消極,這金句時刻提醒我要思考正在閱讀的內容。
一直帶大家認識老香港,有甚麼驅使你具有熱誠去推廣?
生於香港,無論這裏變成怎樣,也對這個地方充滿溫情和敬意。香港每日都在變化,與其待事物失去了的時候,我們才去婉惜,何不在事物仍在的時候,我們去珍惜?這正是我們四年來一直把老香港推廣給社會大眾的宗旨。
從你的經驗來看,你覺得年輕人對香港歷史的最大阻礙是甚麼?沒有興趣?娛樂太多?距離太遠?
教育制度下,「歷史」往往令人感到只是一門「考試科目」,自然令年輕的朋友感厭惡。其實「歷史」就在我們身邊,不是遙不可及,而且若剪裁得宜,相信他們也會覺得香港的歷史絕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