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讀書人:黃綺琳,香港導演、編劇及填詞人。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藝術碩士,主修電影製作,畢業後參與多部電影及網劇的編劇,包括《警界線》、《瑪嘉烈與大衛系列—綠豆》等,今年執導首部劇情長片《金都》,獲提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新晉導演等獎項。
喜歡的作家?哪些書本對你影響至深?
亦舒、倪匡、金庸及湊佳苗。我比較喜歡看小說類的書,倪匡《衛斯理》系列如《頭髮》、《老貓》、《透明光》、《運氣》等,我大部分都在中學時期看,看了一次後就沒有重溫,但當中的很多奇思妙想卻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日常生活中時會想起,真的很佩服系列所呈現的對世間萬物的想像力,也不時提醒著我在創作上應保持童心和想像力。
正在讀甚麼?
我正在讀《The Eyes of Darkness》1996年的英國修訂版。之前有傳言說這本在1981年初版的科幻小說準確地預言了武漢肺炎的出現,所以湊熱鬧找來看。雖然還未看到病毒Wuhan-400的出場,但故事暫時尚算有趣。
下本想讀的書是甚麼?
一出版就買了回來,卻一直放置著未看的《再讓我說個故事好不好》。之前讀過作者Etgar Keret的《忽然一陣敲門聲》,每一篇小說都充滿創意,非常有啟發性。不過因為短篇易讀,覺得隨時可以看,反而遲遲未開始!
對你來說,閱讀是甚麼的一回事?
對我來說,「閱讀」就是獨自進入一個不受干擾的思想領域。看過村上春樹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後,我更覺得翻開書本就像開始一場長跑一樣,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節奏、呼吸去感受世界,是一個完全獨處的私人空間。
《金都》緣於你一直成長的太子區,劇本起點是?
小時候經過金都或洗衣街的婚紗店櫥窗看見漂亮婚紗時,總幻想著自己將來結婚的情景。「結婚」對我來說一直是非常有趣的題目,曾經很驚訝得知爸爸媽媽「原來結了婚」,又以為老公是政府指派的,問媽媽幾歲可以申請老公,從未見過爸媽親咀拖手的我,不知原來結婚跟愛情有關。到身邊朋友同學開始結婚,幫她們當伴娘、姐妹,才重新踏足金都商場,並發現結婚不如小時候所想只是穿上漂亮裙子,卻見證朋友跟未婚夫、跟未婚夫家人、跟自己家人的矛盾和衝突。仍未結婚的我不時被母親擔憂地「催婚」,就在30歲生日那天,我決定以金都商場為包裝,寫一個關於結婚的故事。
有否為《金都》看過一些書本或文章?
陳家富所寫載於蔓珠媒體的《金都.婚攝.血淚史》連載短篇。作者在金都商場擔任婚禮攝影師,以第一身角度敘述婚攝過程中的各種奇人奇遇,非常生動有趣,對我塑造男主角Edward(朱栢康飾)及了解金都商場的文化、氣氛、工作很有幫助。在他的筆下,金都商場是個載滿故事的婚慶森林,直接建立了我要以「金都商場」為電影題材的信心。
拍攝期間及之後,對金都商場及婚姻觀有否改變?
拍攝前,我對婚姻制度抱著質疑及態度負面,黑心地暗暗計劃著想拍一套觀眾看完會馬上想離婚的電影!經過修改劇本、與演員對談、分析角色、現場拍攝及剪接階段對內容一再調整後,我反而放開了對婚姻的成見,正如電影對婚姻提出了一些問題與質疑,但沒有給出很明確的結論及答案,抱持開放態度。另外,這兩年內由寫劇本到拍攝,真切踏足並了解金都商場的每一個角落,從商戶口中聽到從前的全盛時期,到現在內地網購平台的劇烈競爭下苦苦支撐,更有商戶擔心金都商場不久將來被淘汰取替。希望《金都》可作為影像一個紀錄,把商場現在的模樣用電影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