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陳耀成新作《大同:康有為在瑞典》會那末千絲萬縷,要說的種種與其背後意義都背負了那末多。擔子看來沉重,卻盛載著耐人尋味的種種史料和想像,不同年代人物縱橫交錯,有的刻意被安排在影片裡彼此對照;有的藉著往事影射當下,惹人聯想到,牽連的何其多。尤其對幾乎每天都無可避免地要面對本土政情的多數本地觀眾來說,縱使時代不同,影片所能啟發觀者,引來對自身所處社會現況的各種思考。能夠如此,實屬難能可貴。
有誰不曉得康有為,然而絕大部分的我們,對其認識偏偏卻局限在他跟門生梁啟超,和光緒的百日維新當中,其餘寥寥無幾。《大》為觀眾開眼界,以康有為因維新事敗,避走歐洲後所遇所聞作楔子。他如何在瑞典島嶼找到他的世外桃源,由此再深一層探視其思其信仰,堅持「保皇」背後那一套理念。何謂「大同」,原來不單有其一套烏托邦非常的完整論述,同時更細心周詳地顧慮到當時中國實際情況......全文請參閱《JET》112期
text | 羔羊
text | 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