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首部有聲長片《The Jazz Singer》(1927)正式公映兼大收旺場之後,默片便逐步成為塵封歷史。這些年來,只有六十年代中,奧地利裔美導安東尼曼(Anthony Mann,1906-1967)曾嘗試以默片形式開拍戰爭片《The Heroes of Telemark》,但最後被說服放棄;七十年代,荷里活許冠文Mel Brooks(1926-)完成了顛覆喜劇《默片》(Silent Movie,1976),戲中惟有「默劇大師」馬塞馬素(Marcel Marceau,1923-2007)扮演的主角可以發聲,算是玩票多於一切。近半個世紀,也別說由默片拿走金像了,就是連一齣像樣的向默片致敬作品也不多見,難怪全黑白的仿默片《星光夢裡人》(The Artist)去年在康城首映後,紛紛惹來影評和業界回響,指在人人皆跑往看IMAX高闊銀幕,或是3D立體影片的今日,此片就如一股清泉,不但讓人重新思考電影的本質,更同時引領觀眾懷緬那個最好的時代——被喻為荷里活「黃金時代」的上世紀三十年代。只是,來到每年逢二月頒獎、那個美國影圈政治的大型遊戲,這齣非荷里活大廠出品、主角也非英美知名影星的法國片,真的可以大熱捧走金像最佳男主角甚至能擊敗荷里活寵兒畢彼特(Brad Pitt,1963-)和里安納度狄卡比奧(Leonardo DiCaprio,1974-)捧走影帝?
淺談奧斯卡。有說今屆是相對散亂的一年,以落筆的年初計起(截稿前未公布提名名單),幾乎未有一齣頂頭大熱,除了《The Artist》。本來,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的《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Hugo)機會頗高,但又好像被嫌是家庭娛樂片;轉頭,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改編自催淚舞台劇的人文戰爭片《雷霆戰駒》(War Horse)又好像大有機會,但口碑沒想像中突出。觀乎以上兩齣......全文請參閱《JET》114期
text | 伍月
text | 伍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