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by Nic Wong
有些電影,你看完之後會好很過癮、爽快、刺激,但你未必會完全記得它的一切,但肯定記得那些畫面。慶幸去年至少有兩齣,其一是《狂野時速7》,另一齣是《Mad Max: Fury Road》(末日先鋒:戰甲飛車),我從不知道這齣電影的中文譯名,但它那個世界觀,那種反傳統反現實的製作,值得瘋狂地一看再看。
(去年上映,現已出碟)
往往看電影,不太喜歡劇情偏向簡單,或者動作多而對白過份地少,但《Mad Max: Fury Road》真正成功以動作畫面吸引觀眾。導演George Miller早在1979年拍過第一集《Mad Max》,以飛車片挑戰觀眾的感官極限,到今天依然在突破自己。他早就提到電影中超過90%的畫面都是實景拍攝,並非如國產《西遊記》系列那些98%藍幕,令人嘖嘖稱奇的同時,其實劇組名單人才濟濟,特技演員啦、體操運動員啦,還有太陽劇團的表演者,難怪難怪。配上土黃色的沙漠景象,真實的飛車拍攝,最厲害是勁多取景角度,頗有臨場感覺。
一切都是資源問題
開宗明義動作片,大條道理飛車打交就可以了,但電影中呈現的架空世界,確實令人好好思考,敬請討厭政治的人不要繼續看下去:人類不斷增加,石油及其他資源供不應求,自然環境亦捱不住,資源爭奪引發戰爭,地球上幾乎是荒地,剩餘的人類很少,為了生存只能聚集於仍有資源的地方過著群居生活。這些時候,一些手執資源的人就會成為獨裁者,藉此操控其他人的性命,就像Immortal Joe肆意將男男女女變成奴隸、種母、血袋、war boy等等,然後盡情地通過給予資源來洗腦。當石油、武器及地下水等不同資源的角力下,當然就有人想一倒霸權,以一敵眾吧。
御用大反派Tom Hardy
想當年第一齣《Mad Max》令男主角Mel Gibson一戰成名,只可惜去年這一役,並未為今齣男主角Tom Hardy留有功績。一直覺得Tom Hardy是個悲情演員,所說的不是他專演悲劇,而是演來演去都未能讓人留有深刻印象。正如你都未必記得其實他演過《潛行凶間》,也不記得他其實是《蝙蝠俠:夜神起義》中的大反派,而《復仇勇者》中,他又再是大反派,殺死里安納度兒子那個人,但相信沒多人記住他的名字及樣貌。當然,他所演的大多是反派角色,加上《Mad Max: Fury Road》的演出不算非常精彩,只不過他能夠一直成為御用反派,肯定有點原因的,值得繼續留意。
Witness me!
電影中的其他主角也出奇地勇猛,女權起義下,Charlize Theron更像整齣戲的重點,斷手依然好打到呢,真心型,有著比男人更勇猛的狠勁,帶領著其餘五位「種母」反過來推翻Immortal Joe。當然,更出眾是Nicholas Hoult的角色吧,其瘋狂的心理變化是很精彩的,自小被洗腦,到最後那句「Witness me!」,終於去到瘋狂極點,亦終於找尋到自我這回事,之後怎樣被折磨被輾被拖行也不死,這次卻死得有價值了。
別逼香港人完全癡線
說真的,當人們去到終極瘋狂狀態,就會做出違反常理的事,正如片中社會崩壞,石油資源貧乏下,人們依然愛飛車;水資源有限,仍然會瘋狂浪費食水。不敢想像,如果我們有朝一日被高度打壓,逼到人人完全癡線,情緒到了最極限的狀態,究竟你我會否如Mad Max一樣,真心mad?只希望我們這一代香港人不會遇見這樣的一天。
延伸閱讀:其它候選奧斯卡最佳電影
《火星任務》(The Martian):一笑已經風雲過
http://jet.my-magazine.me/article/detail/leisure/8484
《換諜者》(Bridge of Spies):一把口救九千人
http://jet.my-magazine.me/article/detail/leisure/8483
《布魯克林之戀》(Brooklyn)--幸福煩惱的抉擇
http://jet.my-magazine.me/article/detail/leisure/8482
《抖室》(Room)--逃脫難,重生更難
http://jet.my-magazine.me/article/detail/leisure/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