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by Nic Wong
問問身邊朋友有否看過《復仇勇者》,居然很多人都看過!的確是「居然」,向來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依拿力圖)的電影不算賣座,今次主軸還是和香港談不上邊兒的野外雪地求生兼復仇,只靠一個Leonardo DiCaprio真的可以賣座嗎?原來可以,也許更多人想支持他獲取奧斯卡影帝,所以入場觀看吧,但焦點太集中到他的身上,還是說說其他吧。
(1月8日上映,IFC及Grand Cinema仍有少量場次)
Leonardo DiCaprio是主角,自然成為焦點,整齣戲大部分時間都是他的獨腳戲,閒時有黑熊上演激情戲,亦和野馬來個交換溫柔和溫度,最有趣是看他發不到聲的表情。只可惜有關他的評論實在太多,支持他也好,挖苦他亦好,都覺得too much了,電影還有很多東西值得談論,例如少不了電影真正的主角:雪景、森林和荒野!!
仇恨與自由
看似說笑,但依拿力圖的野心,不見得想為Leonardo DiCaprio拿影帝,反而更想挑戰一下大自然的拍攝困難。總覺得上一齣《飛鳥俠》太過夫子自道了,探討劇場演員想超越自我,困於劇場、劇本、城市、眾多關係,不就是最終想自由自在地成為飛鳥俠?這回條條大路任你闖,有山有水有雪有冰,有急流有樹林有雪地有荒野,夠自由自在吧,但原來當身處最遼闊的地域,心中擁有仇恨的話,一切都算不上甚麼自由了,只視乎你如何界定自由自在。
全自然光拍攝
壯麗景色下,導演強調以全自然光拍攝,拍出主角最原汁原味的一面,亦難免畫面長期藍藍黑黑。如果凡事成敗論,最後復仇成功,但同歸於盡,代表甚麼?全因為心存一口復仇的強烈慾望,所以一次次都僥倖不死,但復仇後舒了一口氣,釋懷後也是時候死了?怨怨相報何時了?那麼,到底是為復仇而生存,抑或為生存而復仇?
延續作品迷思
誰人都會認同,君子報仇十年未晚,這個必然理論,亦成就出這齣長達156分鐘的電影。比起《飛鳥俠》,《復仇勇者》似乎更貼近導演之前的作品,像《21克》、《巴別塔》甚或《美麗末日》,都是帶點黑色的命運錯對。這次用最簡單的方法,最少的人物角色(不計參與打鬥死傷沒對白那些),來繼續延續這些人性深奧的問題,當然,如果要繼續說下去,還有歐洲侵略者、印第安人、西方白人等互相征伐、交易的仇恨對抗。
長鏡頭更勝《飛鳥俠》
上回《飛鳥俠》採用大量長鏡頭的拍攝方法,偽一鏡到尾的拍攝,上次演練之後,今次他用在野外的連場動作場面,似乎更具瞄頭,大有戰爭片的緊湊震撼。總括來說,這的確是一齣形上學的電影,藉此探討的復仇、生存、釋懷之間的複雜關係,至於新奧斯卡影帝會否誕生,已屬後話。最後還是想說,有留意昨日《Mad Max: Fury Road》影評的讀者,都知道此片還有大奸角Tom Hardy,一樣演得很好,別讓Leonardo DiCaprio專美呀!
延伸閱讀:其他候選奧斯卡最佳電影
《沽注一擲》(The Big Short):未解決!未解決!未解決!
http://jet.my-magazine.me/article/detail/leisure/8488
《末日先鋒:戰甲飛車》(Mad Max: Fury Road):癡線的極致美學
http://jet.my-magazine.me/article/detail/leisure/8487
《火星任務》(The Martian):一笑已經風雲話
http://jet.my-magazine.me/article/detail/leisure/8484
《換諜者》(Bridge of Spies):一把口救九千人
http://jet.my-magazine.me/article/detail/leisure/8483
《布魯克林之戀》(Brooklyn)--幸福煩惱的抉擇
http://jet.my-magazine.me/article/detail/leisure/8482
《抖室》(Room)--逃脫難,重生更難
http://jet.my-magazine.me/article/detail/leisure/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