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讀書人:馮智政,Roundtable教育部總監,香港政策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協助香港願景計劃進行研究,平日晚上亦間中在商台電台節目《光明頂》開咪。
喜歡的作家?
我一直沒有追看甚麼作家,追看最長可能是衛斯理,長大後開始愛看歷史書,但那些作家很少有連載作品。唯獨近年我很喜歡看日本作家伊藤計劃的作品,可惜他已過身。他是一位很年輕的現代小說作家,只出過四本書,包括《屍者的帝國》、《和諧》、《虐殺器官》等,但他是當代故事天才,不跟隨普遍文學寫作的套路,就像平日網絡小說作家那一種,先寫一部分,看觀眾反映才繼續寫。他最後那本《屍者的帝國》,我認為是一個悲劇,開頭寫得很好,可惜後來他身體不好,最終病逝,所留下的人物前設及世界觀很少,後來由生前好友代筆寫下去,差到不得了。
哪些書本對你影響至深?
香港是個很獨特的環境,尤其當代很少地方被殖民後未有成為獨立國家,如今中國和香港的張力,並非讀書時所看到的秦漢角力,既有關係又好像沒有關係,所以香港很特別,地球上難以找到,於是就想了解更多這個歷史時空下發生過的事情,看過很多有關書籍如《香港簡史》、《Edge of Empires》等,其後又想看看其他國家的歷史等等。
對你來說,閱讀是甚麼的一回事?
尤其喜歡歷史書的人,總覺得閱讀好像時光機,雖然無法走到未來,只能回到過去,卻會知道每個人都有一些關鍵時刻,作出重要決定。閱讀可帶你去到那個時空,經歷那些人作出決定的那一刻,例如出不出兵、佔不佔中、聽老闆說話,抑或與他反檯呢?
正在讀甚麼?
我特別喜歡看台灣和日本的書。尤其是日本,依然有龐大讀書市場,部分書本有中譯版,例如小熊英二就是近年香港經常聽到的日本作家名字。我看過他那本《活著回來的男人》,寫他父親二戰時如何生還,以及戰前戰後的心路歷程。另外,我近日很想了解日本人如何看戰前日本,於是我看了戴季陶撰寫的《日本論》。他是中華民國五代的考評官員,亦曾任孫中山的秘書及日本翻譯,可說是民國時代的國師。他作為日本通,到底他對日本理解如何?開始有軍國思想的日本,到底是怎樣?原來只是一、兩個決定,就決定是否侵華?全面侵華,抑或局部侵華?
你主要研究教育,為何特別有興趣?
我們做教育工作,其實是很有趣的,它不是今日做完、明日就有成果的事情,卻是關乎整個香港的事情。平常寫一個Facebook Status或者一篇報紙文章,最多幾十萬人看到,兩三秒後就沒人記得,但教育卻是學生必須經過十多年來的浸淫,可說是對未來十多年後的期盼。教育真是一件很大責任的事,我特別染金毛而不去教書,原因是我教一個學生,只能影響一個人,但我影響一個課程,卻改變著下一代。
在香港做學者看來不易,你有否感到相當壓力?
別說年輕學者,知識分子的感覺愈來愈慘,當政權的意識形態加上社交媒體的科技,假新聞很容易被說成真實一樣,而且大家不談論重要問題,反而聚焦於小問題或juicy新聞,很易將社會討論帶到另一個議題。現時感受最大的是,並非誰人上台的問題,而是說真話都未必有人聽。
未來有何目標?
我沒有從政的打算,因為我不是適合做政治的人,從政的人比我厲害得多。現時我任職比較親政府的智庫,以及主持偏向民主甚至極黃的深宵電台節目,兩者沒有太大衝突,工作相差不遠,先不論與中國關係如何,我其實是偏向美國新保守派的想法,主張商界多點參與,經常強調自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