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 月巴氏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為迎接《The Disaster Artist》,我專誠睇咗《The Room》。
《The Room》,導演主演都是Tommy Wiseau——其實,編劇和監製都係佢。
你唔知Tommy Wiseau係乜水?唔緊要,我原本都唔知,甚至連成個荷里活都冇人知——他的過去極神秘,國籍身分歲數未入行前做乜職業……等等,統統都是高度機密,他容許世人唯一知道的是:他自編自導自監自演自資了《The Room》,一齣爛片,一齣被喻為《大國民》級數的爛片。有關《The Room》的觀後感,如下:
1.所有對白都是好simple的English。當然,我並非要求睇戲學Vocab,而是那些由Tommy寫的對白都滲透著一份過度的淺白,Yes,就像由一個啱啱學識寫完整英文句子的學生去寫的程度,淺到連我呢亭英文咁渣的人,都可以在冇中文或英文字幕情況下,聽得明。
2.不論淺白定深奧,對白都只是一個載體,一個有待演員演繹的載體。所以一個優秀演員,是絕對有能力為顯淺(到近乎低能)的對白add value,無奈《The Room》經過嚴謹casting後精挑的那班演員,都沒有這個能力,而當中最大鑊一位,首選Tommy。
3.對白渣演員更渣,都算,可以睇劇情嘛。可以話你知,片長達個半鐘的《The Room》所交代的只是:主角Johnny一心打算跟同居女友Lisa結婚,但Lisa真正鍾意的是Johnny個Friend Mark,知道真相傷心欲絕的Johnny,揸槍自殺,The End(很難想像Tommy一開始是把這故事寫成一本超過五百頁的書)。
4.但過度簡單的劇情,也不是定斷電影優劣的唯一元素(就像蔡明亮,他的電影甚至冇乜劇情可言),《The Room》奇妙在,在交代那段涉及出賣&背叛的三角戀期間,攝入了大量無關宏旨的故事線,例如:A. Lisa老母突然話自己患了乳癌(但之後冇再Follow);B. Johnny視如親子的Denny仔突然被Gangster用槍指頭追債(但之後冇再follow);C. 男主角們突然一身tuxedo聚首一堂然後衝去後巷玩美式足球,並以Peter趴街告終……呢位戲份OK重的心理學家Peter在後半段突然消失,原來飾演他的演員,晨早講明自己拍唔到落去。於是,後段高潮party戲突然出現了一個前面從來冇交代過的麻甩角色,戲份仲
幾重。
5.仲有那些每每在錯誤時刻響起的配樂插曲、洋溢八十年代尾九十年代初過時美學的美術設計、超呆板攝影,以及完全唔明點解要用的綠幕拍攝……
Well,成齣《The Room》就是各種錯誤的綜合成果,卻唔覺意合成為一個極致的錯誤,錯誤地成為一個家傳戶曉的傳奇——嗱嗱嗱,我不是夾硬要把《The Room》的爛,解釋成是一場集體的誤解和唔識貨(因為真的OK爛),而只想說:若當初Tommy沒有寫成這劇本並把它拍出來,就沒有之後所發生的一切:被漠視和恥笑、繼而變成傳奇、再於十幾年後被拍成傳記片《The Disaster Artist》……
創作永遠先於評論。若沒有人敢於創作,塵世間自然沒有可被評論的事物(正如Tommy當年若沒有拍《The Room》,此時此刻的我都寫唔到呢篇文)。
即使只是拍了一齣不堪入目兼被世人恥笑的爛片出來。再爛的片,也會被紀錄,成為歷史不可磨滅的一部分;但世人的恥笑,笑完,便化作空氣煙消雲散。歷史,從來只會記下那些如實地、熱情地去完成了一件事的人,而永遠不會得閒去理只管在場邊睇波的花生友。
只是今時今日睇波的人實在太多,而且大都自命不凡;肯落場踢的,就好像得了原罪,注定被笑被鬧被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