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早在多產的邵氏年代已享譽國際,一眾導演和編劇的腦袋固然厲害,但美術指導也是一齣成功電影的重要角色。他們是透過觸覺、想像與眼光,以場景、燈光、道具和服裝來製造疑幻疑真的虛擬世界,使故事鮮活起來的人。當年假如不是選擇了傳媒行業,大概會跑去跟戲。四年前有這麼的一個機會,不過最終還是放棄了...... 成不了職業就注定是終生興趣,也好。先分享錯過而回頭重溫追來的八十年代,喜歡跟值得介紹的實在太多,就按個人喜好說說建構香港電影美學的十齣精選。
1)《愛殺》(1981),香港電影史上首次設有美術指導職位的電影。無論衣著還是畫面設計都極之用心,三原色與對比色的人物跟場景搭配有說是導演譚家明的喜好,連同淨練的拍攝角度與空間感,全都是經過精心佈局和計算的藝術成果。話說張叔平當時為女主角林青霞試裝,他認為大美人的胸罩,把度身訂造的幾套麻質與絲質裙裝的原始美感與線條都破壞了,希望她真空上陣。在《窗外》玉女形象深入人心的林青霞實在難以妥協,二人相持不下,最後決定穿裙戴胸罩和不戴胸罩各拍一張寶麗來,讓女方根據照片自行決定。結果玉女應了美指的堅持,全劇真空上陣。也就是因為這首次的合作,張叔平往後為林青霞創造了多個經典形象。
2)《投奔怒海》(1982)的美指為區丁平,亦同是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美術指導得主。同屆角逐的勁敵有《烈火青春》的張叔平。電影當年在金像獎連奪五獎,包括最佳導演與電影。劇力本來就很強,到位的美指卻又成功將電影的整體藝術感帶到另一個層次。兩小時的畫面極具壓迫感,區丁平將越共統一越南後的越南峴港大街小行幾近真實地呈現於觀眾眼前,劇中林子祥飾演的日籍記者形象鮮明,而繆騫人做的酒吧老鴇也同樣講究。總是難以想像未曾試過落難的人,究竟是如何透過美藝來把那絕望的骨感刻畫得如此淋漓盡致。
3)《烈火青春》(1982),張叔平作為美指的早期經典作品。電影的用色展現了幾位軸心人物個性與內心世界,引發出強烈的視覺力量。如張國榮房間的藍白色牆身,日本風擺設的典雅與牆上David Bowie的叛逆。又例如在燈火通明的電車上夏文汐那豔紅吊帶裙又與黑暗的夜色形成強烈對比。還有小道具的運用,如帆船代表的理想主義,一本《上帝死了》的小冊子就暗喻青年人的迷茫等等,以電影美學製造角色的思想寫照。
4)《最佳拍檔》(1982),本以為地道港產片就沒有甚麼美藝高度,誰料在張叔平的指導下,貼地劇情竟又配上了諗過度過的graphical畫面。電影中有不少構圖簡約的對稱場景落刀準確,而道具方面同樣有心思。好像辦公室跟住所都一反傳統,加入了不少外國的designer pieces與訂造家俬來增添摩登感覺與戲劇性。後來《地下情》(1986)的場景佈置和服裝,則又散發出另一種80年代獨有的現代都市格調。
5)《癲佬正傳》(1986)為寫實派的黃仁逵的代表作。這部由爾冬陞執導的處女作主要探討精神病人問題,是當年少數涉及敏感題材的電影。黃仁逵要用假穿著假場景,將生明明是生得四四正正的影帝級人物變成真癲佬,比起鄭則仕的《何必有我》與姜大衛的《聽不到的說話》難度高很多。面對當時有合約在身所以髮型不能改動的梁朝偉,黃仁逵為角色設計了一個搶眼的膠帽、風褸加晨褸的造型。周潤發的羊毛底衫layering、cap帽加報紙屋,與及婆婆的汽水罐陣都入型入格。相對沒有形象包袱的秦沛,就反而做個外表看來最正常的邊沿人。誰不知片尾大爆發,滿面滿身鮮血坐在幼稚園的一幕效果非常震撼。而西裝骨骨的岑建勳那儒雅竇口就最痴線!一堆大字牌再來個跟它不時有傾有講但標著「人言可畏」的斷線電話。美指在視覺考慮上周全照顧到各癲佬性格的呈現,實是膽大心細的高手之作。
6)《胭脂扣》(1987)裡頭每個場景都很美,那種超越文字的美實在是難以說明,也不好意思分享。行外人嘛,怕一講,就破壞了。引美指朴若木的一段話吧,原來的構思是:「三十年代像一幅南宋的工筆畫,例如重彩,筆觸幼細,是一種以花鳥圖案堆砌成的糜爛感覺;而八十年代則像北宋的潑墨畫,所謂『遠山無樹』,不講究細節肌理,以表達一種冷漠疏離。」
7)《我爱太空人》(1988)的美指身分特別,她是六十年代邵氏力捧的玉女明星—方盈。氣質滿滿的她本在1968年結婚生子淡出影圈,多年後竟又再以「美術指導」及「服裝設計」之名回歸影壇。其作品包括:《海上花》、《川島芳子》、《風塵三俠》、《今天不回家》等三十多部。《我爱太空人》與《風塵三俠》兩部都是個人喜歡的作品,不過前者的視覺效果更簡單有力,不論是恬妞與甘國亮的家、她的辦公室還是他的錄音室,每個場景都流露著80年代的都市寂寥,散發出一道淡而醉人的吸引力。
8)《公子多情》(1988)劇情逗趣,說是美藝電影算不上,但場景與形象設計卻又出奇地有水準。翻查一下發現美指何劍雄後來的作品風格都是帶點古靈精怪的,例如《百變星君》與《大內密探零零發》。至於《公子多情》這部早期作品,不說梅艷芳的百變造型,單是欣賞她那誇張、奇幻而又充滿細節的大宅,裡頭黃黃綠綠粉粉的裝修、幾何到不得了的家俬與擺設,就經已值回票價!
9)《旺角卡門》(1988)整齣電影以冷光濾鏡來營造了一片藍調,個人認為其中最美的一處,就是劉德華那間入夜後就會自然地鍍上一片憂鬱藍光的簡陋房子。香港舊樓的格局很有意思,美指張叔平特意利用了這一點,將梳化擺放在房門旁邊來配合劉偉強的取鏡:男女主角雖分處於廳、房,眼看不見,心思各異,如此豐富的畫面卻能夠同框於一個視覺中展。另一方面,那藍藍的屋子又與橙色電話亭(男女主角熱吻的經典場景)剛好是冷靜與熱情的對比色調,這又是張叔平用色的拿手好戲。
10)《不脫襪的人》(1989)的美指是司徒衛鏞。如同前作《表錯七日情》,他擅於建構大時代的浪漫詩意。電影背景設於六七暴動亂世風火下,虛榮的張曼玉與傻戇的鍾鎮濤是既融入又抽離的一對歡喜冤家,後來又發展了一段奇情。電影頗具港產《Breakfast at Tiffany's》的影子,女主角的著裝一絲不苟,這個港版Audrey Hepburn更憑電影首奪金像獎影后;男主角的造型則是西化得來又帶點香港的市井味道,場景與造型均有十足的時代感。
TEXT:SC
PHOTO: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