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 Photo : Nay Chung
Special thanks : Ethiopian Airlines
「你去做義工?」友人知道我要前往埃塞俄比亞時,口中吐出這疑問。埃塞俄比亞的大飢荒已是上世紀的事,相隔三十多年,外界對「大肚卻瘦骨如柴的兒童」的印象仍然根深柢固。其實,舊約聖經中記載的埃塞俄比亞富庶繁華,來到歷史文化古蹟集中的北部,尤其拉利貝拉(Lalibela)和貢德爾(Gondar)兩個古都,便能感受到昔日正教教會和王都的氣勢。
拉利貝拉
中世紀岩石教堂迷城
埃塞俄比亞首都阿的斯阿貝巴乘坐大約一小時內陸機,便會到達正教聖地拉利具拉。埃塞俄比亞從公元330年已正式成為基徒教國家,縱使基督教於一千年前發生過分裂,當地仍然不改信念堅持正教。拉利貝拉的11間教堂,便是最強而有力的證據。走在市集內或山丘間,眼前是延綿的山巒,不見古老建築。因為接近九百年前打造的教堂群,全部隱藏於地下。
據說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的拉利貝拉國王,曾到訪被穆斯林攻陷前的耶路撒冷聖城,被當地神聖氣氛打動,回國後決定將拉利貝拉打造成「新耶路撒冷」。岩石教堂群並非於岩壁上從外至內雕鑿出來,而是用了近三十年時間從岩石地面由上而下挖掘而成,嵌入地下四、五十米,當中沒有駁口或獨立支柱,11座看似獨立的教堂其實是連為一體。位於拉利貝拉遊客中心對面的救世主教堂(Biete Medhane Alem),是當中最大的岩石教堂。教堂之上的現代天幕是由UNESCO所建,教堂外牆石柱也是後期加建,但無減岩石建築的宏偉壯觀。泛著磚紅色的牆身雕琢得平滑無瑕,代表天堂之匙的石窗也見造工之細緻。穿過救世主旁邊隱蔽的岩石隧道,便會來到拉利貝拉皇帝最愛的聖瑪莉亞教堂(Biete Maryam)。岩石教堂的內部基本上大同小異,信徒進去後,便會男左女右分開。地上鋪了飄出千年腳汗氣味的毛毯,身穿傳統Gabi手持拐杖的神父守護平靜,比起室外的華麗,室內樸素得多。而聖瑪莉亞教堂是當中唯一一間室內繪滿壁畫的教堂,從拱形天花、岩石柱至牆身都繪滿聖經故事和12世紀的當地生活面貌。
留傳千年神聖儀式
認真說,如果沒有導遊帶領,十之八九會迷路。上地面下地底,穿過石橋小河,拜訪了Biete Gabriel and Raphael和Biete Denagel等岩石教堂,走進名為「天堂」的透光洞穴,再經過作為「地獄」的窄長暗黑隧道後,像迷失於遠古神聖迷城一樣,不知身在何方。是日最後一站,來到以馬內利教堂(Biete Amanuel)。教堂因為模仿當地傳統建築,即木材和石頭梅花間竹層層疊的細身,於岩石上雕琢出整齊的直條。強烈的線條感,有種近代裝飾藝術的美學風格。日落時分,推介前往被譽為全埃塞俄比亞最佳餐廳的Ben Abeba享用晚餐。早點睡,不要錯過第二天的日出。
見證埃塞俄比亞人近千年虔誠不移的,除了壯舉式工程打造出來的教堂群外,還有每個星期日仍然進行的主日崇拜儀式。要感受拉利貝拉活生生的神聖氣氛,最好安排星期六到達,那麼翌日的星期日,便可趕在日出前於聖佐治教堂旁等待彌撒開始。聖佐治曾奮力對抗戴克里先皇帝對基督徒的迫害,於公元303年被殺,是埃塞俄比亞人最敬愛的聖人,現在當地也有啤酒以聖佐治命名。因為聖佐治的地位非凡,當年拉利貝拉國王便為他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十字型教堂,高度和寬度均為12米的岩石教堂,從高空俯瞰的話,可以看見教堂頂部呈現公整的正十字形狀,所以又稱為十字架岩石教堂。
拉利貝拉位於海拔二千多米,早上7時已能清楚看見聖佐治教堂的輪廓。披上白紗的信徒陸續聚集在教堂旁,面對巨大的十字架跪拜。當太陽灑落大地濃化岩石的顏色,身穿鮮艷禮袍的神父便開始唸頌聖經。岩壁當中迴盪著神聖的聲音,信徒們誠心跟著神父禱告,小朋友展露天真笑容讓遊客拍照。位於地下的空間,此刻平和像天堂。
貢德爾
古都國民的浪漫
離開了拉利貝拉,便坐半小時螺旋槳飛機前往貢德爾。埃塞俄比亞於八十年代大飢荒時,大量人口從貢德爾偷渡至鄰國蘇丹,取得政治庇護後移民美國。當飢荒過去,他們便回流貢德拉建立城市。所以,市內有不少以美國地方命名的酒店和商場,例如Hotel Florida International和American Village。今日的貢德爾,已經成為埃塞俄比亞北部最富裕的城市。但這次到訪目的,主要為了看看埃國第三大古都的昔日繁華。
貢德拉曾是埃塞俄比亞的首都,距離城市不遠處,便有16至18世紀時期由法西里德皇帝下令興建的王宮。雖然大部分建築於二戰時期被英軍炸毀,但相比之前在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參觀過的王宮,貢德爾的城堡已算具備王者氣勢。佔地七萬平方米的城堡區內,有國王、王子、皇后的王宮、藏書閣、教堂、宴會廳、獅子籠和蒸氣浴室等。王宮室內大都空空如也,但太陽底下的遺跡,卻成為拍攝勝地。
到訪當日,剛好是埃塞俄比亞開始漫長齋戒的前兩天,當地人趁著清心寡慾前瘋狂慶祝。在王宮前的草地上,便遇上載歌載舞的熱鬧婚禮。租用場地大概3,000 Birr(埃塞俄比亞幣),即大概八百多港元便可以有個真真正正城堡婚禮(夢幻及童話與否見仁見智),在埃塞俄比亞,幸福不難!
貢德爾令人感到幸福的原因,除了城堡之外,還有天使守護。位於市郊的天使頭教堂(Debre Berhan Selassie Church),是全國最出名的教堂。教堂始建於17世紀,現存建築為18世紀末修建而成。據說昔日異教徒進軍貢德爾時,於教堂附近被蜜蜂攻擊而撤退,教堂才得以保留下來。
大眼天使守護善良
教堂內部繪滿壁畫,色彩鮮明強烈。天花上有104個大眼天使頭部畫像,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風,成為當地不少手信的經典圖案。牆身畫了聖經和歷史故事,震撼著視覺之餘,更有值得細味的地方。於壁畫上擁有雙眼的,代表可以上天堂的好人;只有側面和單眼的,代表須要落地獄受罰的壞人。善惡正邪的分界鮮明,「最後的晚餐」上,單眼的明顯是猶大。當地人最愛的聖人佐治,當然擁有一雙明亮眼睛,騎著白馬威風凜凜。
同樣在市郊的地方,還有與王宮同期建築的浴場(Fasiladas' Bath)。每年埃塞俄比亞曆法的1月20日,也會有大約兩萬位信徒前來浸洗。穿上白袍布上白紗的信徒,於水中接受神父的祝福,場面必定震撼。可惜2月正值旱季,浴場乾塘,遊人甚至可以在池底散步。
行程差不多到尾聲,便是買手信的時間。貢德爾有個六千人口的黑人猶太村Fellasha,村口已見六角大衛星圖案。村內居民為三千年前示巴女王年代來到非洲的猶太人後裔,大部分於二十多年前返回以色列,少部分留在村內的村民便經營小生意維生。每戶每檔也有自己的特色小手信,像示巴女王與所羅門王的木雕、人工手織紗巾和陶器等等,像個原始文創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