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EL
Photo.Douce d'Ivry(IG: doucedivry)
一套《Emily in Paris》,整個世界隨著艾蜜莉陷入了巴黎旋風中,恨不得疫情下闖關直飛巴黎。明知戴高樂機場降落後,隨之而來是metro上陣陣尿騷味、走上街踩個狗大便,再隨時跟日本人一樣患上巴黎症候群。但,Paris is Paris,時移世易仍是眾多世人的慾望投射,有人說巴黎就是像個渣男,當你忍受不到他的任性無理時,轉個彎卻又是一幕幕視覺盛宴令你暈浪一陣陣,像Emily在巴黎着靚衫(又或是時裝車禍)、型男一日遇一個談戀愛,是慾望,也是幻夢,夢作久了,不如聽聽貨真價實的巴黎人一席話,分享眼中巴黎之日常,也可以是貼地的美好。
跟Emily遊巴黎
上個月,我總算在巴黎成功生存了一周年,自問還未能擔當引路明燈,但攝影師好友Douce則絕對能稱職指引巴黎深度遊,在巴黎成長的Douce曾旅居香港兩年,近年才回歸巴黎,明白港女心事,當然是先評一評《Emily in Paris》的所謂打卡景點位,而竟然不是巴黎鐵塔,「巴黎歌劇院(Opera Garnier)對法國人來說也是一票難求,若是有幸買到票,絕對值得一遊,欣賞巴洛克經典華麗建築裝飾,而Emily走過跨越塞納河的亞歷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即使是Parisian走過也會悠然升起魔幻感;另外別忘了一訪文化藝術節目,這才是巴黎的魅力,像Emily和Gabriel來到光之美術館參觀梵谷展覽,正是Atelier des Lumières巴黎藝術中心,利用音樂、影像展出帶來沈浸式藝術體驗。」
在巴黎找香港
若不計法國政府在十年前通過巴黎以外郊區的「大巴黎計劃」,平常那個印象中有凱旋門、巴黎鐵塔、聖母院的巴黎,只有20區,面積不過105.4km²的「小巴黎」,粗略的大方向是西邊富過東邊、中心比外圈更好,但每個區都有所謂高級地段龍蛇混雜之處,所以很難用一句話就總結某個區的好壞,近十年巴黎更多了一班Bobo族,意謂bourgeois bohemian(中產階級式的波希米亞人)縮寫,形容90後中產知識份子,不愛追求時尚、重視環保愛食有機餐廳,有點像美國的hipster,在不少旅遊書講到最危險的18、19和20區,現時也有不少Bobo族進駐,將該區老舊的公寓或車庫改建成型格住所和餐廳。
Douce最近搬進了3區的Strasbourg Saint Denis的Château d'Eau,也正是巴黎其中一個新興時尚地區,更令她想起了香港。「踏入Strasbourg Saint Denis時,一條街裡你能找到印度教Hindouist圖書館、古董店、非洲理髮店、一間漢堡店Paris New York,或是一間主打有機食物的餐廳Jah Jah食個lunch,雖然身處巴黎,但卻能感受到像香港文化共融的活力。」
午夜巴黎最浪漫
工作使然,Douce喜歡帶著相機流連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鏡頭光影之下,她最喜歡瑪黑區的小街、塞納河沿岸的風光,最容易捕捉很巴黎但又不太「行」的景緻。
可能《Emily in Paris》看多了,不禁問Douce巴黎浪漫嗎?「對我來說,最浪漫的風景是走在空蕩蕩的午夜巴黎街頭,你可以先到位於巴黎第九區的Le Musée de la vie Romantique,這個小眾博物館坐落於畫家Ary Scheffer的舊宅,包括庭院、花園和兩個藝術工坊,在戶外café喝杯茶,然後附近就是蒙馬特(Montmartre)可拾級而上,最後到達精品酒店l'Hotel Particulier的秘密花園中小酌杯cocktail,然後就let the city lead you for the rest of the night……」
既然都是夢一場,還是重看一次荒誕奇幻的《Midnight in Paris》,比起港女劇《Emily in Paris》更像是一封巴黎的情書。■